当地时间8月31日,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社交媒体发布帖子,不仅使用本国波斯语,还特意发布三条中文内容,此事迅速引发关注。 这位85岁的伊朗精神领袖极少用中文表达态度。他在帖子里称,伊朗和中国作为亚洲东西两端的文明古国,不仅历史底蕴深厚配资专业股票投资,还拥有改变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力量。 他明确表示,落实两国战略合作协议各项内容,能为双方合作及改变格局的过程奠定坚实基础。 哈梅内伊此次特意用中文发帖并非偶然。在他发布消息前几天,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召开高层行政会议,重点讨论中伊关系及未来合作方向,实则为访华行程定调。 佩泽希齐扬在会上表示,中伊关系是“战略性”重要关系,伊朗愿与中国开展“实在、认真且有建设性”的合作,特别提及“一带一路”,认为这是双方深化合作的最佳平台。 8月31日当天,佩泽希齐扬按计划抵达中国天津参加上合峰会,这是其当选伊朗总统后首次访华。 哈梅内伊发声,一方面是作为最高领袖支持总统的外交安排,另一方面是向中国表明:伊朗最高层重视对华关系,愿推动两国合作深入发展。
与此同时,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压力不断加大。佩泽希齐扬开会讨论与中国合作事宜时,英国、法国、德国三国发表声明,称要启动“快速恢复制裁”机制,即若联合国安理会在30天内未延长对伊朗的制裁豁免,此前针对伊朗的制裁将重新生效。 美国、英国、法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此举实为给伊朗设最后期限,逼迫其在核问题上做出更大让步,甚至彻底放弃提炼浓缩铀计划。 但伊朗国内改革派试图与西方妥协的尝试已失败,哈梅内伊坚持强硬态度,不肯让步。 在此情况下,伊朗只能“把目光转向东方”:与中国深化合作,一方面争取中国在国际场合为伊朗发声,另一方面缓解西方制裁带来的经济压力。对伊朗而言,这是当前不得不选择的战略方向。
中伊合作早有基础,2021年3月27日,双方签署《中伊全面合作计划》长期协议。 根据协议,中国将在25年内向伊朗投资4000亿美元,两国共建自由贸易区。作为回报,伊朗将以较低价格稳定向中国供应石油。 合作范围广泛,涵盖金融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医疗、防务等领域,表明两国战略层面合作进一步深化。 不过,协议签署后的三年里,合作进度不均衡。中国持续从伊朗进口石油,但在伊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推进缓慢。直到2023年,中国才获得伊朗最大机场建设合同,金额超20亿美元。 佩泽希齐扬竞选总统时,曾指责中国未兑现4000亿美元投资承诺。但实际上,合作推进缓慢并非中国单方面问题,背后涉及伊朗国内局势、地区安全等复杂因素。
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伊关系中最关键、最稳定的部分。 2025年6月起,西方能源观察机构发现,大量伊朗油轮驶向中国。英国一家能源市场分析机构统计,6月1日至20日,中国平均每天从伊朗进口约180万桶原油;另一家研究公司称,6月1日至27日,平均每天进口量为146万桶。 在西方制裁下,伊朗石油仍能稳定出口,得益于一套成熟的“灰色通道”模式。 早些年因美国制裁,中伊无法直接进行原油贸易,便先将石油运至马来西亚、阿联酋等第三方国家,再转运至中国。 2025年,这种模式更为频繁。伊朗5月至6月初的石油出口量创近年新高,其中超60%最终销往中国。 美国对中伊能源合作态度矛盾。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表示“中国可以继续购买伊朗石油”,后在北约峰会上补充称“中国买石油,既可找伊朗,也可找美国”。 他这番模糊表态,实则有两层意图:一是以石油出口为筹码,迫使伊朗重回核问题谈判桌;二是借中美贸易关系缓和之机,将能源问题作为地缘博弈工具,与中国讨价还价。 但美国内部对此意见分歧严重。财政部主张“极限施压”,要求将伊朗石油日出口量压至10万桶以下;国务院则希望适当放松制裁,以此换取中国在其他领域与美国合作。
2025年6月,伊朗与以色列发生12天激烈冲突,推动中伊防务合作探讨取得进展。 6月13日凌晨,以色列突然对伊朗多地发动大规模空袭,目标为伊朗核设施和军事目标,伊朗损失惨重。 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、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及多名高级将领和核科学家丧生。 关键的是,美国也深度介入。6月22日,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丹·凯恩承认,美军出动7架B-2轰炸机,在伊朗福尔道、纳坦兹两个核设施投下14枚钻地弹,并向伊斯法罕核设施发射战斧导弹。 此役让伊朗看清军事短板。伊朗现有150架战机,多为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购买的老旧机型,因缺乏维护,多数无法飞行。面对美以空袭,伊朗空军、防空军几乎无力反抗。 而中国的武器装备,如歼-10CE战机、红旗-9防空导弹系统,恰好能弥补伊朗这一短板,成为其提升防御能力的重要选择。 2025年7月初,英国媒体爆料,伊朗已从中国引进红旗-9、红旗-16防空导弹系统,双方还在洽谈购买歼-10CE战机事宜,且可能采用“石油换装备”的结算方式,既满足伊朗军事需求,又可规避美元支付带来的汇率风险。
如今,中伊合作已超越两国范畴,开始影响地区乃至全球格局。双方在“反对单边主义”上存在巨大合作空间。 中国常在国际上批评美国单边主义行为,伊朗此次主动示好,意在强调双方在对抗美国压力上目标一致。 不过,中伊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。其一,伊朗国内政治分裂问题未解,保守派与亲近西方的改革派在对华合作上存在分歧。若西方放宽对伊制裁、主动示好,改革派可能倾向与西方合作。 其二,哈梅内伊已85岁,未来权力交接时,新领导层可能因经济和民生压力,给改革派机会,导致伊朗外交重心变化。 其三,伊朗与以色列冲突不断,投资环境不稳定,中国投资商因安全担忧而谨慎投资。
尽管如此,2025年中伊合作仍取得实质性突破。 7月,中伊企业签署合同,对伊朗一条东西向、总长1000公里的铁路干线进行电气化改造。改造后,该铁路年货物运输量将从500万吨增至1500万吨,大幅提升伊朗运输能力。 8月,双方达成新协议,计划投资5.5亿美元,在波斯湾南部的格什姆岛建设现代化石油码头。 这些进展表明配资专业股票投资,中伊合作已超越简单贸易,形成改变全球格局的力量。哈梅内伊用中文发声,不仅向中国表达友好,更向世界宣告:这两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,将携手合作。
永宝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